2024/08/22中山大學合作研究「守護尖齒檸檬鯊」登國際知名期刊

日期:2024-08-22 13:42:03 | 瀏覽次數:657

 「尖齒檸檬鯊」瀕臨絕跡,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副教授劉商隱與真理大學合作研究發現,東沙的幼鯊們來自兩大家族,健康繁衍,若棲地遭破壞恐威脅生態,值得守護這片淨土,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劉商隱與中山大學校友、真理大學運動管理學系副教授陳餘鋆及國家海洋公園管理處合作,探索東沙尖齒檸檬鯊幼鯊個體及親緣關係。

  由於全球檸檬鯊有兩種,分布於大西洋的檸檬鯊與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尖齒檸檬鯊,檸檬鯊分佈雖較侷限,但因歐美對軟骨魚類資源重視度高,在族群動態、遷徙、生殖行為等的研究都較豐富;而尖齒檸檬鯊分佈雖較廣,但尖齒檸檬鯊族群目前已經達到瀕危等級,在東南亞數個國家都已經有地區性滅絕的危機。

  東沙環礁是南中國海域唯一記錄到幼鯊穩定出沒的族群,中山大學劉商隱副教授指出,根據2015年至2021年數據估計,平均族群數215隻。檸檬鯊是東沙的明星物種,習性獨特,相關研究顯示,母鯊有迴游出生地產子的現象,形成「育幼場」,幼鯊會待在分娩處附近淺水域成長至亞成體階段,才往較深海域移動。東沙島也觀察到每年春天懷孕的尖齒檸檬鯊會進入島周邊淺水區產子,春末夏初時像新生入學一樣有新幼鯊報到,且「新生兒」數量穩定。

  劉商隱副教授研究以棲息於東沙島周邊與小潟湖中的幼鯊為主要調查對象,陳餘鋆副教授進行定期定點捕捉標定、釋放與追蹤聲波標籤,同時取微量的肌肉組織保存。憂心東沙島上的幼鯊有近親繁衍現象,不利族群延續,因而共同申請科技部計畫,以刑事鑑定中經常被用作比對兇手與鑑定親子關係的微衛星DNA作為遺傳標誌,比較2013年至2017年間捉放研究所取得的幼鯊群不同個體間的遺傳變異。

  研究結果發現,幼鯊群間親緣關係遠,幾乎都只是單純的「鄰居」,雖然母鯊每胎可產下約14至18隻幼鯊,推測因自然死亡率高,最終島上成了獨生子天堂。另外針對所有樣本進行分析後,顯示東沙島上的幼鯊可能來自兩大家族,但家族內多數是遠房親戚,僅共用育幼場,活動範圍並沒有領域性。

  劉商隱副教授表示,這意味著東沙島為許多尖齒檸檬鯊母鯊的產卵場,更是南中國海族群重要的育幼場,過去無相關研究探討,附近也未曾發現其他棲地,更突顯東沙島的重要性。

  劉商隱強調,在漁獲壓力甚高的南中國海,東沙能有穩定的幼鯊入添,主要歸功於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的管理與使用限制。如果失去這處育幼場,不僅尖齒檸檬鯊無家可歸,隨著海洋高階掠食者的消逝,將會迫使生態由複雜趨近單一化,最終人類餐桌上的海味珍饈也將不復存在。呼籲島上的開發與觀光,皆須進行完整環境影響評估,建立配套措施,以保護這片尖齒檸檬鯊育兒繁衍的淨土。

 

 

 

 

 

服 務 地 點

電話:07-312-6133 
傳真:07-322-0971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二路492號
電子信箱:fengmin.radio@msa.hinet.net